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影片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7)
-   -   Into the wild 阿拉斯加之死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792072)

osho1931 2009-07-16 09:00 AM

我昨天也在HBO看到了,很佩服主角的勇氣,我覺得那是他毅然放棄虛假,轉而探索生命真實意義的過程. 23歲的年輕人的決心和毅力,令我汗顏不已. And,我想像他在最後仰望天空一隅的時候,達到了真理...就像佛陀當年那樣.

BTW,有一首很動人的英文老歌,曾經是我的最愛,叫做 Alaska

toolz 2009-07-16 10:14 AM

畢竟是美國人的作品,文化與教育背景都跟台灣不一樣,因此對影片的認知上會有些許的不同,若強以我們的背景去解讀,會把影片的中心思想扭曲了

我說過了,求改變現狀是這影片的主題,為了求改變,必須付出代價,通常都是付出生命,這也是美國建國以來的傳統價值精神,而美國的作品與影片都在一直強調這精神,解放黑奴的代價是南北戰爭,『把愛傳出去』的代價是小孩必須付出生命來實踐他的理念,『叛將風雲』的將軍也必須付出生命才能換來改變,這次美國人的改變更要付出很大,同時也會憾動整個世界,這改變就是去除借貸先消費後付款的世紀大壞習慣,因為已造成美國國本動搖,所以才有一群財政專家出來鼓吹,代價就是變成黑人當總統,美國若減少消費,世界工場就會倒閉,再下去..........

離題了,我只是想要點出,必須以寫作的人的立場來欣賞他們的作品,畢竟生長條件不同
很多外國人也未必了解台灣人在想什麼

forbes 2009-07-16 11:47 AM

看電影跟看原作喚起的感覺很不相同;原作算是報導文學,作者透過資料蒐集、口頭訪問等方式試圖還原事件全貌,連帶讀者也會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主角這個人。至於電影的呈現方式若轉換成文字,就很像在看一本小說,觀影者會不自覺的認同主角,但是其他人的觀點卻不見了。
就我從原作中看到的主角,我恐怕很難和他成為朋友,想想一個人整天跟你訴說他對社會制度的鄙疑,好像大家都是渾渾噩噩的活著,只有他看清事物底層的真相,還嚷嚷著說遙遠的他方才是心靈的原鄉;作為他的父母,也很傷腦筋吧!

Mechaome 2009-07-18 06:18 AM

這部電影我剛剛在HBO熬夜看完,7/18、19的下午還會再播,值得推薦一下。前面有人說這是富家子才有特權去作的自毀過程,但電影所呈現的和富裕沒關係,任何一個人都能像主角這樣作,端看個人選擇。這部片是從開頭的一個地方吸引我看下去(不然節奏挺慢又不知是什麼片):在家庭飯局上爸爸說要送主角一部車,主角不覺欣喜,反而奇怪自己原本的車有什麼不對,這時畫面轉向一台老舊的中古車。可以看出主角的價值觀與眾不同,接著劇情順勢發展,主角拋下一切踏上旅程。

電影其實沒有宣揚主角觀點的意思�***中呈現了很多人的各種想法,並不是只有主角意識主導一切。從開始那對旅行車夫婦到最後的獨居老人,他們對主角說過的一些話,其實都反應了和主角不盡相同的價值觀,提醒了主角一些想法上不成熟的地方。也就是因為旅途上的這些同伴,讓他有所成長。像旅途開始時,我覺得主角從沒想過要回家。但到了後來,他要告別旅行車營地時,他對那位16歲女孩說,妳可以寫信到這個地址(他的家)。獨居老人眼眶泛紅著說他願意收養主角(他以為主角親人都不在世了),主角頓了很久。整部片中,主角雖然對人和善,但似乎與人的感情總是趨於淡薄。他的夢想是孤身流浪,他甚至認為「工作是20世紀才發明的」,但經歷許多後,我想他終於明白了些什麼。當主角在廢棄巴士裡嚥下最後一口氣前,腦裡想的是和父母的擁抱,只是太遲了。

Totenkopf 2009-07-19 08:36 AM

這片前幾天HBO播出時我也有看
不過我並不喜歡這部電影的內容
看完只覺得主角言論過於憤世嫉俗,作為自相矛盾(比如燒了錢,卻又為了錢去打工),最後在知識不足的情況下"INTO THE WILD"更是不自量力
總結就是四個字"錯誤示範" :think:

fdagrabb 2009-07-19 10:40 PM

這本書是1997出版的, 當時就有買來看, 對我有很大的衝擊~因為有同感!
禮拜六晚上在HBO無意之間看到了這部, 看了一分鐘就馬上猜到是這本書!! 驚喜!!
所以就繼續看完~實在很"感人"~

這本書~對那些不想被都市生活困住的人而言~是很具誘惑力的, 我之前也點衝動想跟進~但現在年紀大了~勇氣缺缺XD

電影原聲帶也很非常好聽~是Pearl Jam主唱 Eddie Vedder一人的專輯.

manticorejr. 2009-07-20 01:54 PM

引用:
作者Totenkopf
這片前幾天HBO播出時我也有看
不過我並不喜歡這部電影的內容
看完只覺得主角言論過於憤世嫉俗,作為自相矛盾(比如燒了錢,卻又為了錢去打工),最後在知識不足的情況下"INTO THE WILD"更是不自量力
總結就是四個字"錯誤示範" :think:


我很喜歡這部片的感覺,音樂也滿動人的,雖然不是很喜歡這樣悲劇的結局就是了。

我是偶然轉台到HBO時,發現這部片,從男主角被16歲少女崔西搭訕時,開始看起,這女的越看越面熟,後來才想起她就是「克莉絲汀史都華」,一開始以為這部片會是愛情片的走向,結果是一場誤會,弄錯了,不過依然是覺得滿好看的,所以後來有重播時,我又看了一次。

快片尾時,老先生對男主角講的那些話,似乎在呼應著本片的主題與片尾的結局.....

「當你能原諒,你就能去愛,當你能去愛人,上帝的光環就會照耀著你」

可能有記錯的小地方,但大致上應該是如此。男主角之所以憤世嫉俗,在我看來,只是源自於無法原諒父母犯的過錯。表面是逃離世俗,體驗新的人生,實際上是在於無法原諒父母而想急著逃離父母的掌握,自認為自己可以藉由在荒野生存而找到心靈的寧靜,所以我認為他內心可能潛藏著「逃避」的想法。

男主角在臨死前,才想到父母,想找回父母對他的愛,也才就此放下自己的心結,可惜已經為時晚矣,這段真的是很令人感傷。

只是拉回現實來看,既然男主角是個高材生,有些想法卻過度的天真了。他除了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征服大自然,甚至於連想溶入大自然的事前準備都作得不夠。除了看看書、作個體能訓練之外,幾乎沒有任何「計劃」可言,走一步算一步,以為遠離人群之後,可憑一己之力生存。他就算不誤食有毒植物而死,被棕熊攻擊而死也不意外。

說他是「錯誤示範」與「不自量力」,也許還真是不為過 :jolin:

不過看到最後,男主角那張微笑的照片,心中還真是百感交集呀。

zyx0931 2009-07-26 10:19 PM

這片絕對是我08年最愛的一部電影
當初是金馬影展看的
後來太喜歡,抓回來反反覆覆又看了5、6遍
真的覺得非常好看
歌也好聽得不得了!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改編
也就是真的有主角這個人
他死後有人把他的故事寫成一本書
西恩潘雖然說是改編自小說
但是他花了10年的時間,跟主角家人溝通,依照主角的行程沿途探訪
才拍成了這部電影
只是雖說書或電影描述了主角人生中的最後一段
但是因為當時主角已死,所以所有的內容都是依照第三者敘述拼湊而成
電影一開始開貨車送主角進阿拉斯加的那位貨車司機,真的就是現實生活中最後送主角進阿拉斯加的人

動畫《攻殼機動隊》裡有一句話「如果對這個現世有所不滿,就改變自己;如果不想的話,就封住你的耳目,閉嘴孤獨的活下去!」
我們絕大多數人即使對現世有所不滿,頂多放放嘴炮,繼續龜著生活下去
但是主角選擇放棄一切改變自己
只是他的任性作為(是的,我雖然佩服他,但確實覺得他的作為太任性)傷害了周遭愛他的人
主角的行為在我看來有些源自於對父母的報復
電影中也毫不保留赤裸裸的演出了父母的不良行為
因此電影很後面老人對主角說了那段「學會原諒,才能去愛」
而電影的結尾,主角死前的最後念頭,則是回到了父母身邊
沒有人知道主角死前是不是真的這麼想
但西恩潘這麼拍,有點像是給活著的人(主角父母)一種救贖的感覺

只是主角自大妄為的孤身進入阿拉斯加,確實遭到很多批評
而他的這種自大妄為很不幸的就是源自於他父母提供給他的良好生活和教育
在旅途中遇到的那對嬉皮夫妻,太太見到主角第一句話就是說「像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我有點忘了確切的英文和翻譯)
令人玩味
但要說是富家子弟的慢性自殺我還是不太能苟同
畢竟主角還是有那個勇氣放棄他擁有的物質生活
光是這點我就很佩服他
至少我絕對做不到!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7:41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