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音效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6)
- - DSD (SACD)錄音記實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71492)
|
---|
引用:
但是最怕是錯誤的自己聽覺...譬如micky17是學錄音工程.這可能是最考自己聽覺的.錄音師成千上萬.出版的唱片上億...但是受到認可的發燒片卻不多...所以新手常問哪一個器材聲音比較好.就是想確立正確的方向.:) |
引用:
錢:cry: 接地要挖十米深,還要在水源處旁:jolin: |
引用:
在水源處旁?為什麼? :confused: |
引用:
因為這樣才能將電流迅速而充分導入地下:jolin: |
這麼麻煩啊... :jolin:
|
引用:
您說的沒錯....也是很多想要入門的燒友們的疑問,但是所謂的發燒片,其實也是很主觀的東西,因為系上有很多得獎的錄音,小弟常常會借回家來聽,或是上課時大家一起討論....久了,慢慢會發覺一件事情.....通常得大獎的作品,就技術層面來說,無懈可擊,聲音的定位,音場的深度,飽和度,溫暖度,完全是Perfect,但是就音樂表現上來說,可以討論的地方實在是不少...得獎的作品大多是如此,在德文裡就是所謂的"Popmäßig",翻成中文的意思大概是"迎合大眾".... 大家應該都知道,現在的技術,尤其是剪接,細的程度真的是到了天方夜譚的地步,以4/4拍, 一拍=120來說,等於是2秒鐘一個小節,如果使32分音符的話,就是說2秒鐘裡面有32*4=128個音,而這每個音都可以剪,音不准也沒關係,time streching,改變速度,再加Filter,絕對沒有人聽得出來,所以現在您買到的錄音,其實都是我們的作品,不是演奏者自己的.. 錄音的流程是這樣(以古典來說), 架mic---錄音---mix----挑take----剪接----normalize----和演奏者溝通---master---壓片 中間演奏者參與的過程其實只有錄音這部分,剩下的都是錄音師的工作,和演奏者溝通時,他們聽到的已經是pre master final了,通常有3到4個版本,這些版本雖然都是他們演奏的,但是都是我們挑的,演奏者只能從這幾個版本挑出他們最滿意的出來,我們再去master,然後壓片....柏林愛樂如此,維也納愛樂也是如此... 所以每次我們和演奏者溝通時,通常他們的反應是......Wow...Perfect,,,就這樣吧....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朋友還是會堅持聽老錄音的關係,有發現嗎,現在的唱片,演奏者精準的程度,幾乎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完全不會有錯音,這張唱片的聲音又是那麼的甜美......但總是少了那種聽了會讓人想哭或是大笑的感覺.試試看去找張Piatigorvsky拉的Schumann大提琴協奏曲,聲音爆濫,但是你將會聽到什麼是大師的聲音....... 其實不知道自己在描訴什麼,只是發覺越來越多的燒友,注重器材的調校,喇叭的定位,殘響的計算,牆壁的材質....etc...有聽到演奏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嗎?會讓人感動的東西,一套普通的音響也可達到要求... 但是雖然是這麼說,小弟自己其實也是如此,花了一大堆錢在器材上,裝潢房間,為的是希望演奏者來聆聽自己的錄音時,會很滿意,而不是用監聽monitor,讓演奏者聽了會昏倒.... 小弟的想法的確很矛盾,也可能會得罪很多燒友,先請大家包含.. :) 寫了這麼多,還是不太容易想要表達小弟的想法(我的中文一直很不好:cry: ),要買器材,帶張自己最喜歡的CD,一直試聽,一定會找到自己喜愛的器材的:):) |
真的是非常的麻煩:jolin:
還不如花個九千買個虛擬接地:think: |
引用:
其實你說的就是所謂的"音樂性"... 這就是最難的部分.如果聽過海菲茲的小提琴早期的單聲道錄音就可以感覺得出來...其中大師對曲目的詮釋...這不是音響能替代的.最好的唱片就是音樂性與音響性都極佳的唱片...不過真的很少...:) |
引用:
好像沒有要在水源處吧???莫非Casval想挖口井?旱災時還可供水?:p |
看了這個討論串之後,真的是受益良多...:)
也多了一些感觸... Anyway, thanks a lot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3:30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