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溫室氣體與全球暖化的非主流觀點: 氣候創造歷史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81480)
|
---|
pass 300 路過 :)
|
引用:
你不能用現代人的看東西的角度、去評價幾百、幾千年前的人看東西的角度 當時的人也認為他們的所做為非常科學 就像歐洲中古世紀、那個聖經等於萬物真理的時代 魔女狩獵、異端審判,還有當時最高知識權威:教庭的支持 直到文藝復興,十字教的影響力才被科學慢慢取代 但直到現在 也有不少十字教徒仍把聖經上面的故事,當成真的有這一回事 千百年後的人、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事物看法一定也會有類似的情況 |
引用:
這種說法就是. 只要搞個誘因就可以干涉他國內政了是嗎? 別人家要怎樣開發怎樣運作,不管.. 我們覺的你碳排太多了(其實我們都在你家設了很多工廠),所以你要照大家的協議做.. 是這樣子嗎? |
引用:
現在歐美企業在第三世界設廠,往往都不在意排碳量,碳權可以交易之後,企業就不能在第三世界隨意排碳。(排碳越多碳稅越高) 其實,不管以前或現在,歐美企業都在干預他國內政...(像台灣的加工出口區/中國的經濟特區) |
引用:
我覺的你們真的很厲害, 把計算排碳量,以及哪間公司工廠每年排放量多少,都有辦法算的出來, 真的很厲害.... 我就完全沒辦法, 就比如我公司在接日本的單,然後我們有許多週邊配合廠商合作,以及要�**妘\多國產或進口零件, 那來想像一下好了, 如果要計算所謂的排碳量, 我看勢必以後全世界所有商品,不單要標價,還要標示碳量, 否則...你計算給我看呀!!! 排碳越多碳稅越高.....真的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不管以前或現在,歐美企業都在干預他國內政. 即便這是您個人所期盼追求的環境, 也不能代表其他人認同這種事是理所當然的吧。 |
引用:
未來賣到歐洲的東西真的要標示碳量... 至於標示能做到多確實,我也不知道。 但二氧化硫交易,的確是改善了美國的酸雨問題。 當初美國政府也有考慮光用罰金的方式,但發現發電廠寧願繳罰金也不願改善二氧化硫排放量,後來才開發出了兼具蘿蔔與棍子效果的硫交易。 |
引用:
你講的 跟你貼的連結是兩回事?? 用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未來的天氣不要說2002年 幾百年前的農夫就是這樣好嗎:laugh: 預測3個月後的尺度 跟預測20年的尺度也並不相同 但不管哪種尺度氣候預測,參閱過去的史料數據都是必要的 相較於越即時的天氣預測 對於過去統計資訊的依賴度就會越降低 |
引用:
我想兩者有很大的不同 最大的問題點在於我們根本沒辦法證明所謂的碳 和氣溫增加到底有什麼明確關連 而所謂改善方案到底有沒有效,也沒有人知道 就像前面那位網兄根本提不出他所謂的種樹的效益評估的一樣 上個世紀30年代氣溫下降,我們怪工業生產問題 而現代氣溫主流是認為上昇的年代(實際又是另一回事了),我們同樣怪工業生產問題 沒有注意地球正走出最近維期約400年的小冰期 即使沒有工業汙染,溫度一樣會增加 11000年前的冰河時期結束時,僅僅只花五十年地球就從冰冷到變溫濕 氣候變化的劇烈程度遠遠勝過現代 另外汙染真正的源頭,我認為不是所謂的工業發展 而是貧窮、因為自己都吃不飽了,怎麼可能還會想到去顧其它東西 歐美因為富有、科技力較高、所以對此承受度較高 而第三世界的國家本身就比較窮 提高他們的負擔、不就等同壓迫他們必需從環境中取得更多資源來償付 比較明顯的例子便是對岸,以前不在乎、現在開始重視 不是因為環保意識抬頭才重視,而是富有了、才有餘力去重視 即使放在同一個國家 富人和窮人的衛生條件,一樣會有很明顯的差距 |
引用:
預測3個月後的尺度 跟預測20年的尺度也並不相同,這大家都知道 那準確度是3個月尺度的比較高,還是20年尺度的比較高? 還是一樣低?還是根本就不知道? 我知道預測3個月後的出包,氣象局負責。 那個預測20年後的出包,誰負責?……我無法預測 |
引用:
提出質疑的一方需要有能作基礎證明得證據(合理得邏輯.學理.驗證或記錄) 這是辯論得基本也是辨別是否科學得方式之一 在數學上來說,預測方法已經開宗明義說明 "隨時間推移而逐漸降低其精度"是必然得 就算是數學式得改進.參數得完善或輔助計算機得性能提高,也只是把預測的精準度整體墊高,但依舊無法打破"隨時間推移而逐漸降低其精度"這個定律 所以氣象模型與氣候模型得著眼點才會有不同,氣候模型是嘗試導出不易受短期變動參數干擾的區塊"傾向" 氣象模型是專注於如何預測範圍內得下雨量.氣團走向等等,這些極易隨時因周圍條件不同而連動變更得精準推算 也就是戰術(氣象預測)與戰略(氣候預測)的不同 所以雖然這些的觀測與所獲資料可以互通或互相參考,但基本著眼點是不同的 因此氣象學裡才有氣象(從微觀到巨觀)與氣候(從短期到長期)的不同分類 再回到本串 預測出了錯誰負責? 預測的用意是在千頭萬緒不明中,計算歸納出一個較高機率得"可能性" 讓我們從不知如何選擇進步到"有所選擇"的程度 而且這個模型是隨時間與參數的改善會逐漸調整得 當你說無法預測時,這個選項就不在考慮之中了 因為有人導出有機率的選擇項目,我們會轉向考慮這個推算結果,因為它有較高的"可能性"符合現實狀況,甚至之後再嘗試去跟歷史資料.觀測等作相結合互相映證,有簡易模型可以微縮驗證更好 這就是預測技術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19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