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司機昏睡 高鐵500旅客遇險 飆速298公里 13分鐘無人駕駛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894195)

geminiprince 2010-05-10 10:51 AM

引用:
作者A ROD
這證明了高鐵的列車系統是可以信賴的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不能說的秘密都是無人駕駛的因為人力的成本很高所以經營團隊將駕駛刪除了 ....

待在駕駛艙那個人其實是掃地的清潔工杯杯... :shock: :shock: :shock:

orea2004 2010-05-10 11:14 AM

雖然司機這樣很糟糕,但是標題說遇險也太誇張,
現在軌道運輸系統很多東西都自動化了。
像司機發生這種狀況,除非ATC跟行控中心都同時失效。
不然其實也不會導致追撞,最多就是過站不停讓人不爽而已。
台北的高運量捷運雖然有駕駛,但大部分時候都是自動駕駛,駕駛也只是負責監控。
高鐵也是,速度超過區間限速,ATC會接手控制減速。
雖然高鐵是人工駕駛居多,但是系統設計上其實已經可以做到無人駕駛,
而沒有實作,充其量也只是信心問題。

BLUESKYVFX- 2010-05-10 01:42 PM

引用:
作者滄桑悠無愁
從警醒裝置到應變處理, 證明高鐵在管理層面是有作用的

如果今天發生在台鐵, 連想都不敢想.. :fear: :fear:


台鐵.. :sleep: 想睡有點難度吧. 列車長都跟司機坐著地方只隔一個走道而已,也都看得到彼此. 除非列長長跑去查票.人不在司機開車旁邊的房間釘著. (新款阿福和太魯閣沒啥機會坐.但印像中阿福號前面並不大.太魯閣號後面好像有列車長可以坐的之類的?? :confused: )

還有偶爾常坐第一節的.看到自強號隨車小姐或是外包的清掃人員,跑去第一節火車司機打個招呼.如果列車長也在就很快就出來. 但列車長不在就會坐在那列車長那個位子等他回來.這樣算算也大概有10分鐘吧. 一來休息.二來可以幫忙看一下狀況.算是挺不錯的. <--相比之下.高鐵最近那個提告的還真的很無聊... :stupefy:

bestbuy 2010-05-10 01:50 PM

說遇險也太誇張了點。。。 不過新聞不誇大能叫新聞嗎

cmwang 2010-05-10 01:52 PM

引用:
作者BLUESKYVFX-
台鐵.. :sleep: 想睡有點難度吧
snipped....


大眾運輸的軌道車輛通常有防止司機失能時失控的設計(i.e.駕駛如果沒有在一定期間內用左右腳輪流踏踏板,車輛就會自動減速甚至停車,亦或是軌道上的ATS/ATP也會發揮作用:stupefy: ),但一般公路車輛就很難做到類似的設計了:stupefy: :stupefy: ....

darksnow 2010-05-10 02:03 PM

引用:
作者滄桑悠無愁
從警醒裝置到應變處理, 證明高鐵在管理層面是有作用的

如果今天發生在台鐵, 連想都不敢想.. :fear: :fear:



台鐵有警醒裝置的踏板.....

可以去翻一下三月底的新聞就有提到

geminiprince 2010-05-10 02:04 PM

結束調查...

正駕駛被開除 , 改當無業遊民... :cry: :cry: :cry:

好快速的危機處理.. :shock: :shock: :shock:

uynmas 2010-05-10 02:19 PM

引用:
作者vchou
主動公佈出包紀錄 不錯不錯


這是蘋果有爆料去採訪的結果,高鐵公司根本沒想過要主動公布吧...?

sidewinder 2010-05-10 02:24 PM

正常來講車尾會有一個備用駕駛
如果車頭有兩個駕駛的話
右邊那一個的坐姿可以比較誇張一點
因為他是教官:laugh:

我記得列車只有勁戰的時候才會使用手動減速
新進駕駛也會採用全程人工駕駛以進行訓練

BLUESKYVFX- 2010-05-10 03:01 PM

引用:
作者uynmas
這是蘋果有爆料去採訪的結果,高鐵公司根本沒想過要主動公布吧...?




按照媒體報導勝利爆料方程式,高鐵連包兩個之後,接下來應該會想辨法找航空公司或是公車開刀.. :laugh: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5:36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