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系統組件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9)
- - [疑問]請問WD3000迅猛龍型號GLFS與HLFS差異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842188)
|
---|
引用:
其實很懶得回了 :laugh: 都有SAS了還玩AAKS幹嘛? 都要買迅猛龍了還要買AAKS回來RAID0幹嘛? 沒事多花十幾瓦在那邊跑嗎? 其實要公平性很簡單 把迅猛龍放到RAID adapter上作單顆RAID0 劃出前64GB出來測 ACCESS TIME可能連5.0ms都不用 你只要去搞懂HDTUNE的ACCESS TIME的值是怎麼測出來的 你就不會說"組RAID0,再切出64G來做系統碟,這樣無論是傳輸率、access time、容量、價格,都完勝迅猛龍!" 要比RAID0可以阿 兩顆都RAID0下去比阿.... 別把RAID0給神話了...玩RAID10 RAID5比較實在 :rolleyes: |
個人認為RAID0玩玩就好.....一般使用單顆硬碟,簡單,輕鬆又方便...
一個之前才爆掉兩次RAID0的人留.. |
引用:
說真的,我比你更懶得回,所以這次是我最後一次在這一篇文章回覆 :rolleyes: 你說「都有SAS了還玩AAKS幹嘛? 都要買迅猛龍了還要買AAKS回來RAID0幹嘛?」 很抱歉,15000轉SAS,10000轉的迅猛龍我都玩過了,但最終我還是回歸到7200轉組RAID0,我自己當初也是對這種利用RAID0再切割來加速的方法感到無法接受,甚至覺得不可能,但自己實作一次才知道,原來好處這麼多 「沒事多花十幾瓦在那邊跑嗎?」 理由很簡單,因為值得,access time差不多,耗電量多一些,但少了10000轉以上硬碟的高頻音、高熱,傳輸率增加,容量變大(劃分為兩個partition,一區放資料、一區只灌系統,我自己是只灌系統,剩下的那個partition完全沒去使用,因為我抓東西還沒抓那麼兇) 「把迅猛龍放到RAID adapter上作單顆RAID0 劃出前64GB出來測ACCESS TIME可能連5.0ms都不用」??? 等你真的實作過再說這句話不遲,我直接這樣說吧! 兩種硬碟都做RAID0來比較的話當然OK啊!但做RAID0的基準點在哪邊呢?同樣容量?同樣價格?同樣切5%? 以一個系統碟來說,以60~64GB為基準(32GB實在太小,灌幾個軟體就爆囉),用迅猛龍300G的兩顆來做RAID0,必需要切前10%才夠,而以WD6400AAKS的兩顆來做RAID0,則只要切5%,關鍵來了,5%和10%的差別是非常非常大的,要有效的提昇access time,就要切割出前5%以下才行(如果RAID0後的總容量更大,理論上可以切的更大,但這邊僅就2顆硬碟做RAID0來說),問題來了 1、迅猛龍300G的兩顆價格至少也要17000吧!有人會買來,然後只切前5%來用嗎? 2、迅猛龍300G的兩顆如果只切5%的話,當系統碟不太夠用吧? 3、為了維持系統碟有60~64GB,迅猛龍300G的兩顆組完RAID0後,必需要切10%,能提昇的access time恐怕很有限吧? 「你只要去搞懂HDTUNE的ACCESS TIME的值是怎麼測出來的 你就不會說"組RAID0,再切出64G來做系統碟,這樣無論是傳輸率、access time、容量、價格,都完勝迅猛龍!"」 請先去搞懂硬碟組完RAID0再分割磁區後,硬碟上的讀取頭在各分割磁區上的運作,再來研究HDTUNE的ACCESS TIME的值是怎麼測出來的 迅猛龍和我說的RAID0精華區切割法,其實各有優缺,以RAID0精華區切割法來說,較明顯的缺點就是RAID0的硬碟故障機率比單顆硬碟來的高一些些,但我前面提過了,如果只當系統碟的話,只要善用自動備份的軟體,其實不太需要擔心這個問題,日後硬碟昇級也只要將新硬碟的RAID0組態好,再還原回去即可。優點的話,前面都有提了,不贅述。 而迅猛龍的明顯缺點,就是貴、熱、高頻音,優點則是單顆硬碟好維護,不過如果擔心硬碟掛點的問題,一樣得求助備份軟體。啊如果把迅猛龍組RAID0的話,容易維護的優勢將不再,而且更貴。 對於不想碰RAID0的人來說,迅猛龍其實真的是傳統硬碟的首選,至少我個人覺得比15000轉的SAS來的容易維護,更不用花錢去買SAS卡,但和7200轉的硬碟相比,價格還是偏高,且換來的只有access time....... 基本上RAID0精華區切割法並不是我想出來的,但它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solution,至少它有效的彌補了了迅猛龍的缺點,且不致於產生太多的新缺點,至於要怎麼選擇,就看網友們自己的決定了 |
引用:
1.我連千萬級台票的storage都玩過了....不過這有啥好說嘴的...玩過SAS很厲害? :laugh: 2.不要打迷糊戰嗎? 我只針對你一個論點 就是ACCESS TIME輸就是輸 沒RAID就輸 RAID0下去還是輸...扯那麼遠幹嘛...回來回來 :rolleyes: 3.切前5%出來 你就知道ACCESS 點都落在外圈... 剩下95%可以再切另外一個LogicalDrive用阿 不是我沒打出來你就自己設定沒要用吧? 你還是沒搞懂我說的測試方法阿? 都說了是"測試方法" 那剩下95%我切不切出來用有差別嗎? 4.我看你還是搞不懂為啥那篇測試跑出來ACCESS TIME會降低阿? :rolleyes: 5.我迅猛龍放在離面板風扇最遠的地方 還是比那堆7200rpm的涼 安靜 省電 :cool: 6.SAS 還有 FC (該不會沒聽過?) 通常是要拿來RAID後衝IOPS的 本身可靠度更不用講 7.我沒有RAID卡可以測...不過不用測也知道結果... 8.所以大家討論GLFS跟HLFS又跳出RAID0出來幹嘛? 9.承4.還是講一下好了 那篇測試還不簡單 把RAID0建好後 切一小塊區域出來 兩顆硬碟striping下去都只I/O在最外圈的那一小塊 ACCESSTIME平均值 當然降低 因為旋轉延遲最少....平均下去原本就會變少... :cool: 所以那篇文章沒啥參考價值...你把RAID0整顆切成一個LogicalDrive Access time還不就是跟單顆一樣...因為是平均值阿...整篇測試只是個障眼法阿...懂原理你就不會大驚小怪奉為聖旨了 :rolleyes: 因為就算你沒RAID0 你單顆在那個範圍內測ACCESS TIME就是不用10ms 不過就是"外圈一小塊平均值"跟"整顆硬碟的平均值"這種差別而已阿 所以AccessTime真的有贏 ?? 迅猛龍單顆不RAID光測前5% 10% 20% Access time一定比整顆平均7.0ms更少阿... 10.何謂ACCESS TIME disk access time is determined by a sum of the spin-up time, seek time, rotational delay and transfer time. RAID0取外圈來測可以少seek time 但是rotational delay就是永遠少不掉了機械限制 歡迎繼續討論交流 :) |
引用:
進來晚了.......漏了許多討論時機。 整篇看下來,MAX 兄這一則可說是經典,觀念也最正確, 不必要把莫須有且無關答案的理論加持在原樓主的問題, 這一點,MAX 兄結尾定位的很好。(能脫出筆戰,不會陷入嘴砲遊戲) :) |
感謝大家的建議,看來GLFS跟HLFS,還是比較傾向買HLFS,雖不是原生,畢竟較新, :think:
|
引用:
其實也不是什麼原不原生 講白就是直接和間接而已 根本不影響效能 HLFS是WD思想成熟下的產品 一開始推出GLFS是因為WD沒顧及使用範圍 比如外接盒 熱插拔機殼(or Tray) 老實說你讓很多人答的心很寒 因為常常給你建議了,你還是狀況外 |
引用:
我自己手上有顆是拆下來的 裝的下裝不下還不是很大的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溫度 太燙了 :jolin: |
引用:
請問障眼法的意思是說單顆硬碟也可以分割前5%出來~ 只是在雙顆RAID下可以使用HDTUNE來測試5%跟95%的數據~ 在單顆上HDTUNE卻只能測試整顆100%~無法單獨分開測試~實際上單顆的前5%若可以測試~測試出來的數據會跟RAID一樣~ 請問小弟這樣解讀是否正確~疑問中 :confused: |
引用:
的確,HDTUNE 會測試整個實體硬碟(含RAID0/1...etc), 要測試分割區,需要一些特殊或專門的測試程式,例如,ZD Winbench, 敝人試著將 GLFS 分割出前端(外圈)約 8GB 分割區, 並用 Winbench 單獨測試這個分割區的讀寫搜尋, 不難發現,原本測試整顆 GLFS 時,平均搜尋時間約落在 7.x ms, 但刻意測試單一分割區時,搜尋變得非常快,大約只在 4 ms 附近; 同樣,6400AAKS 原本約 12.x ms,分割出外圈 8GB 來刻意測試, 搜尋也不到 8 ms。 上述是單一硬碟的論述,至於 RAID 0 or1 的測試,也相仿。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7:03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