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有人可以幫我下載刊載於Surface Science Reports 的papera嗎?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836652)

李麥科 2009-01-22 02:44 PM

引用:
作者A專
其實我一直有個疑惑,
研究者是論文的作者, 但這些論文資料庫複印一張所收的錢, 研究者卻是連一毛也拿不到.
不可否認, 建置與運營資料庫要錢, 這些公司也要賺錢,
但是他們用來賺錢的商品內容, 卻是研究者們寶貴的心血.
這其中存在著奇妙的構圖.

拿不到錢, 相信大部分的研究者都無所謂,
自己的論文研究傳的越廣越遠越高興, 大家重視的是自己論文的評價與影響力.
但我相當好奇的是資料庫公司拿研究者的心血去賺錢這部分,
邏輯好像變成了:來來來! 我幫你們這些研究者們把研究成果傳的又廣又遠, 所以你們的心血就無償給我們用來當商品原料吧!
結果, 就變成了研究者在幫這些資料庫公司作免費工. 如果有人用奇妙的途徑取得, 還會被這些資料庫公司求償.
這其中的關係構圖, 多少有些奇妙呀.

其實學術界基本上也在拼業績
就是在拼誰可以生越多研究
誰可以上比較好的期刊(但是所謂好期刊,也是數字拼上去的,這個數字怎麼來的,我個人是覺得很有爭議)
誰的研究被其他人引用的多
這些都可以變成可以計算的業績

但是數字好看,研究就很有意義或是很了不起?
以我待過的學門(以前我念資管)
如果是一級期刊的文章,10篇我個人覺得大概約有4篇是真的好看
(好的研究有的時候真的就像是小說一樣好看,文章寫的好,研究也有意思,而且說真的這種文章看多了,台灣的研究可能就真的不好看,更別說什麼碩士論文了)
以後還是這樣嗎?
我就不知道了

總覺得以後學術界研究水準的評鑑會有很大的問題(也許早就是了)
可是你問我除了比數字
還有什麼更客觀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 :jolin:

A專 2009-01-22 04:20 PM

引用:
作者李麥科
其實學術界基本上也在拼業績
就是在拼誰可以生越多研究
誰可以上比較好的期刊(但是所謂好期刊,也是數字拼上去的,這個數字怎麼來的,我個人是覺得很有爭議)
誰的研究被其他人引用的多
這些都可以變成可以計算的業績

但是數字好看,研究就很有意義或是很了不起?
(中略)

總覺得以後學術界研究水準的評鑑會有很大的問題(也許早就是了)
可是你問我除了比數字
還有什麼更客觀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
:jolin:

麥克兄說的甚是,
學術界基本上也是大家在拼業績,
不用是因為還是有不少人在打混,
自然科學的研究, 有不少都是共同研究, 有些資深的要掛名, 大概也很難拒絕,
更何況還有資遣的主動孝敬請這些資深的掛名, :jolin:
要抓誰打混, 多少非圈內的會比較難了解.

但人文社會科學相對上就比較簡單, 由於大多是個人研究的關係, 看一看著作目錄就知道,
有人十年內竟然連一篇文章都沒有, 這實在是有些超過.
近年國內要求比較多, 有些人乾脆把非學術刊物的文章也擺上去湊篇數, 真是亂來. :jolin:
雖然說人文社會科學(特別是人文學)的研究較花時間, 許多的研究要靠長期的醞釀,
但這種多年內沒一篇文章的, 只有極少數真正後來可以拿的出幾篇甚至是一本震動圈內的著作.
換句話說, 剩下的都是在鬼混, 不然就是被繁重的教學與行政工作壓垮(這部分的情況, 在私校確實不少).

不過,若要評鑑論文的, 這個真的是只有專門領域的人才看的出門道,
現行的量化方做法絕對有問題, 但是正如麥克兄所說的,除了比數字,還有什麼更客觀?
好像變成了一種必要之惡.

至於人文社會科學這邊還有在搞期刊排序, 這部分也是有問題,
許多審稿人的專業與立場是"奧妙"的, 但因為他們很有名(血統純正, 關係做的好), 所以他們成為知名期刊的審稿人,
他們根本不見得比投稿者行, 但是淨是為了審查而審查, 提出了一堆很有問題的修改意見要投稿者照著做,
結果反而是讓論文的價值下降.
如果要避開他們, 那只能去找其他等級的期刊以碰碰運氣看看能不能避的掉, 這種事情多多少少都存在.
一些投稿者為了避免讓自己的論文被要求亂改, 甚至乾脆直接投其他等級期刊. 這又造成了一種與期刊排序邏輯間的矛盾.
此外, 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是, 投稿知名期刊從投稿到接受刊出要花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 一兩年都是正常,
但是偏偏有其他的研究者在做同樣論題的研究(我徹徹底底地碰到了 :cry: ),
那怎麼辦, 那當然是投比較快的期刊搶佔先機, 而比較快的期刊, 通常排序也不會太前面.

還有一種, 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 如果一個題目做的很面面俱到或者是有很多人已經在做的話,
通常後面的人就不會在碰, 那不再碰當然就沒有引用, 所以越後面做的越完整的研究,
其引用數字經常不會太好看. 這個跟講究數字的評價方式絕對有邏輯上的衝突問題.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新的或特殊的領域上,
例如做台俄外交關係, 會俄文的台灣沒幾個人, 偏偏要做這個領域就是要俄文行才有辦法,
結果拼了老命寫一篇文章, 有能力引用的人根本沒幾個.

再來, 就是專書的問題, 人文社會科學影響力最大的, 經常是專書而非論文,
但專書在這種以論文中心思想的評價系統中, 卻不佔什麼地位.

總之, 現行靠數字來進行的研究評價系統問題非常大,
但卻很難找到可以取代的方式(努力還是有的, 但短期內尚難見成效),
而且如果把這一關去掉, 恐怕會有一些人徹底打混.
真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think: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1:28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