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美女重機騎士 車禍折頸身亡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839248)

finepupil 2009-02-13 07:06 AM

引用:
作者Es4241
搞錯方向了吧,
現在討論的目標何種駕駛行為造成事故,
未來如何避免事故重演,
大家對事不對人,
有誰討論目的,是在針對往生者批評?沒這麼無聊吧.
死者為大?所以不能提?
大錯特錯,
今天往生者對社會最大貢獻,
就是透過死亡意外事件,讓社會了解來龍去脈後,避免下一次事故的發生.


+1
多數人在討論什麼
少數為反對而反對的沒有搞懂
卻自以為懂了
說話很大聲很理直氣壯
沒搞清楚狀況的
說話都比較大聲
======
話說
將可能的情況都討論過了
事實就會在裡面
雖不中亦不遠

EddieWu 2009-02-13 08:29 AM

既然已經有變換車道的動作~也代表他應該注意到前方是有狀況(可能前車減速甚至有左轉跡象)
什麼情況下才會繞過想要突破...???

其實我覺得飆車的事實應該很明顯...只是自己不夠謹慎又倒楣遇到一個不守規矩又不打燈的人...

refugee 2009-02-13 09:54 AM

光看圖很難講,尤其是記者的圖
通常員警也是會畫一個圖,類似像報紙那個一樣
會比較詳細一點,還會丈量路面尺度跟行車尺度等等
但這只是一個大概的示意圖,不是很絕對的
還要看地上的煞車痕、車子的撞擊刮痕跟撞擊點
甚至路面上掉落的東西等等,反正路上有啥就看啥
而且肇事的原因跟我們一般人的判斷其實有點差距
當你的行為就算是不對的,但只要他不是肇事原因
那就只能叫做違規,違規不等於是肇事原因
所以大家既沒有親自處理現場,也不是專業的判斷人員
你在這裡說再多也都只是廢話,甚至可能是傷人的廢話

sutl 2009-02-13 10:09 AM

說到車禍鑑定,我目前車上有影像紀錄器,不過萬一撞死,可能會被有心人洗掉。

正在考慮是否要及時3G影像回傳...

黑禾 2009-02-13 10:16 AM

看到這則新聞
就聯想到去年在台北萬芳路發生的車禍
事業有成的騎士騎著油冷怪
也是在爬坡小彎道攔腰撞上無敵大迴轉的箱型車而往生

問心想想
只要是兩輪(撞上或是被撞上)四輪

永遠是肉包鐵對上鐵包肉 :fear: :fear:
誰安全 :think: :think: :think:

想到
早上在汐止北二高下交流道的轎車撞上登山車的樣子
只能為單車騎士祝福

redstorm 2009-02-13 10:35 A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UvU...feature=related
現在看到這種新聞就讓我覺得我應該換這種重車了

SuperDuck 2009-02-13 10:57 A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xK...feature=related
騎車的都該看一下

屎青青 2009-02-13 11:12 AM

引用:
作者finepupil
+1
多數人在討論什麼
少數為反對而反對的沒有搞懂
卻自以為懂了
說話很大聲很理直氣壯
沒搞清楚狀況的
說話都比較大聲
======
話說
將可能的情況都討論過了
事實就會在裡面
雖不中亦不遠


+1
不能同意你更多。


那些出了名的怪胎果然就是不一樣 :laugh:
不用看他們的長相就能知道他們有多醜陋

hsims 2009-02-13 11:12 AM

講那麼多有何用

我倒建議家屬趕快到國稅局

查對方有何財產 然後到法院進行假扣押(首要之務)

以免被對方脫產 一般是要拿出3分之1的擔保金進行假扣押

由於是車禍事件且對方過失明顯

所以要拿出的擔保金通常只要10分之1

而假扣押是秘密進行的 對方不會知道

Earstorm-2 2009-02-13 11:31 AM

這裡是台灣~ 我都這樣說服我自己的.

總之, 該打燈就打燈, 2秒後動作, 還有人撞上, 就不管了.

說真的, 在台灣會停下來等前車動作完的駕駛/騎士不多.

會保持安全距離的可能多些, 不超速的再多些.

但, 守規矩的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 大多都是雙方違規.

只是比誰的責任比較大.

我已經沒有佛心老是看後照鏡了, 該打燈, 該等, 然後就動作.

願主保佑不顧一切的人.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8:43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