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音效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6)
-   -   PA的後級可以買嗎?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89860)

cosmoboy 2003-03-17 09:57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lpc5056
肥、瘦、糊、厚聲、飄逸...等聲音的形容詞是很主觀的,每個人喜歡的聲音不同,您覺得低頻過重,中頻過厚、高音太暗,弟搞不好覺得低頻不足、中頻過瘦,高音太亮 ...:)


我講的可不是「喜好」的問題哦!同一套系統,兩個不同的人來聽,感受當然不同,但是如果兩套不同的系統,一套明顯低頻厚重,一套刻意高頻偏亮,這樣的差異會聽不出來嗎?就算喜好各有不同,也不致於把喬丹誤認為姚明吧? :D

很多音響界的大老之所以享有盛名,大多是因為聽力過人又見多識廣,當然還要有幾分口才跟文采,可是大部分的業餘玩家的聽力都不及他們,也沒有時間試聽那麼多器材,所以要自組音響的時候就會受到許多限制,因此客觀的數據越多,對業餘玩家的幫助就越大。例如喇叭需要 100-150W,那就不應該拿只有 50W 的擴大機去推;或者電視不吃 480P 以上的訊號,就不必急著買 P-scan 的 DVD Player 等等。如果有一天擴大機在各頻率的功率輸出也能量化,那大家在試聽器材時就可以優先選擇最可能符合自己口味的東東,買到合適產品的機會也就增加不少,不是嗎?

Casval 2003-03-17 10:17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cosmoboy
我講的可不是「喜好」的問題哦!同一套系統,兩個不同的人來聽,感受當然不同,但是如果兩套不同的系統,一套明顯低頻厚重,一套刻意高頻偏亮,這樣的差異會聽不出來嗎?就算喜好各有不同,也不致於把喬丹誤認為姚明吧? :D


會有人故意把系統刻意條成低頻厚重或高頻偏亮嗎:jolin:
就算真是如此,喜歡厚重的與喜歡偏亮的人口位還是不會變,評價應該還是不同吧:jolin: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cosmoboy
很多音響界的大老之所以享有盛名,大多是因為聽力過人又見多識廣,當然還要有幾分口才跟文采,可是大部分的業餘玩家的聽力都不及他們,也沒有時間試聽那麼多器材,所以要自組音響的時候就會受到許多限制,因此客觀的數據越多,對業餘玩家的幫助就越大。例如喇叭需要 100-150W,那就不應該拿只有 50W 的擴大機去推;或者電視不吃 480P 以上的訊號,就不必急著買 P-scan 的 DVD Player 等等。如果有一天擴大機在各頻率的功率輸出也能量化,那大家在試聽器材時就可以優先選擇最可能符合自己口味的東東,買到合適產品的機會也就增加不少,不是嗎?


量化:jolin:
若能量化音響界早就統一了,連電腦01的東西都無法量化[意指如intel與amd類的情況或windows與linux之爭],更何況類比的音響:nonono:

cosmoboy 2003-03-17 10:41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Casval
會有人故意把系統刻意條成低頻厚重或高頻偏亮嗎:jolin:
就算真是如此,喜歡厚重的與喜歡偏亮的人口位還是不會變,評價應該還是不同吧:jolin:

量化:jolin:
若能量化音響界早就統一了,連電腦01的東西都無法量化[意指如intel與amd類的情況或windows與linux之爭],更何況類比的音響:nonono:


好奇怪,我從頭到尾都沒提到喜歡不喜歡的問題,怎麼總有人拿「喜歡」二字做文章呢? :jolin:

而且很多系統不用「故意」去調,就會有低頻厚重或高頻偏亮的狀況,跟「評價」也無關啊!:jolin:

Intel 與 AMD 最喜歡搞「量化」的遊戲了,當 Intel 的速度比 AMD 慢的時候,就以時脈當作賣點;AMD 的時脈拼不過 Intel 時,就改用效能來編號,不知您所謂「電腦01的東西都無法量化」指的是什麼? :jolin:

當然現實世界有許多無法量化的部分,不過如果想用三言兩語交代清楚一件事情,量化其實是最好的方法。例如有人沒看過喬丹跟姚明,問說要如何區別這兩個人,「喬丹比較結實,姚明略顯清瘦」這種答案就絕對不及「喬丹是黑人,身高體重若干,姚明是黃種人,身高體重多少」來得清楚,不是嗎?

看來這已經快要變成口水戰了,我還是別再說了。:)

soccer 2003-03-17 10:43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cosmoboy
我講的可不是「喜好」的問題哦!同一套系統,兩個不同的人來聽,感受當然不同,但是如果兩套不同的系統,一套明顯低頻厚重,一套刻意高頻偏亮,這樣的差異會聽不出來嗎?就算喜好各有不同,也不致於把喬丹誤認為姚明吧? :D

如果只是"建立在一個標準之下的比較". 那早就已經有了啊.

例如:"marantz比yamaha厚聲" 這應該沒人反對吧?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cosmoboy
很多音響界的大老之所以享有盛名,大多是因為聽力過人又見多識廣,當然還要有幾分口才跟文采,可是大部分的業餘玩家的聽力都不及他們,也沒有時間試聽那麼多器材,所以要自組音響的時候就會受到許多限制,因此客觀的數據越多,對業餘玩家的幫助就越大。例如喇叭需要 100-150W,那就不應該拿只有 50W 的擴大機去推;或者電視不吃 480P 以上的訊號,就不必急著買 P-scan 的 DVD Player 等等。如果有一天擴大機在各頻率的功率輸出也能量化,那大家在試聽器材時就可以優先選擇最可能符合自己口味的東東,買到合適產品的機會也就增加不少,不是嗎?


舉例錯誤. 影像跟聲音不能拿來相提並論. 那是兩回事.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babymlin
因為弟的中間定位比較濃一點,主喇叭擺的比耳朵高個10cm,因為這樣音場會比較大一點。
(加上等腰三角形,腰身比上喇叭距離短一點,音場都會寬一些)

一般音響店要不就是擺的很近,要不就是高音正好對著耳朵,要不然就是後牆還貼璧。這些都會讓弟有點不太習慣...:jolin:


引言恕刪

音場真的是看調整的功力與方向. 也是"各有所好"最明顯的一項....

一般音響店最聽不出來的就是這個. 要聽到喜歡的音場. 難啊....

還是自己調整比較對味^^

soccer 2003-03-17 10:46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cosmoboy
當然現實世界有許多無法量化的部分,不過如果想用三言兩語交代清楚一件事情,量化其實是最好的方法。例如有人沒看過喬丹跟姚明,問說要如何區別這兩個人,「喬丹比較結實,姚明略顯清瘦」這種答案就絕對不及「喬丹是黑人,身高體重若干,姚明是黃種人,身高體重多少」來得清楚,不是嗎?

看來這已經快要變成口水戰了,我還是別再說了。:)

根本沒有口水戰的問題...

cosmoboy兄. 你要先瞭解一件事. "各頻段的規格". 不是看"擴大器在各頻段輸出多少功率"

而是看喇叭的阻抗曲線.

(剩下的我用edit功能講)

======

另外. 人耳對各不同頻率的敏感度. 也是每個人都不同. 而且不是一直線.....

也就是說. 同樣是80db的100Hz跟3000Hz. 在人耳聽起來不是同樣的音量!!

你要怎麼訂一個標準出來? 每個人先去做聽覺測試. 看他耳朵對聲音的頻率曲線是怎樣. 再為他調整出想要的聲音?

======

再者. 拿"球員"跟音響器材相比也是不倫不類...

我可以告訴你音響器材的重量. 尺寸. 要圖片也可以找給你看. 至少不會認錯. 你要這種的量化. 保證沒問題.

但聲音呢? 可以從這些地方看出來嗎?

別開玩笑了......

======

所以我會說"一知半解的狀況最容易被誤導. 也最容易誤導別人".....

光看擴大器的輸出. 卻忽略了喇叭的阻抗曲線變化. 以及人耳聽覺的非線性.

就會冒出這種"為什麼不量化"的觀念...

舉例也是舉了兩個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影像跟球員...

你要尺寸圖片. 當然可以量化.

影像就算有解析度. 有dac的工作能力. 但那也不等於畫質.

要不然全部拿到簡報用投影機上看好了. 1600*1200開下去. 什麼ae200. ae300全部都沒它高.

但實際上呢? 一般十幾萬的簡報投影機看起電影是什麼樣子? 看過的就知道. 那可真是慘不忍睹啊........

cosmoboy 2003-03-17 12:16 P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occer
所以我會說"一知半解的狀況最容易被誤導. 也最容易誤導別人".....

光看擴大器的輸出. 卻忽略了喇叭的阻抗曲線變化. 以及人耳聽覺的非線性.

就會冒出這種"為什麼不量化"的觀念...


soccer 大大教訓的是,小弟知錯了。。。。。。:cry:

其實我不是要抬槓,我是真的很想知道「為什麼」?例如「marantz比yamaha厚聲」這種事,如果有一天能夠用數據證明,或者找出其原因,以後大家聽音響的變化性就更多了,甚至可以隨心情調整聲音厚度(瘋了)。。。。。

如果把問題簡化一點,不知有無可能。例如說:同樣的器材跟擺位,只更動喇叭線或訊號線,有無方法藉著測量線材的電阻或傳導係數等數值,來預測聲音會變厚還是變薄呢?

airjackhu 2003-03-17 12:48 P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cosmoboy
例如說:同樣的器材跟擺位,只更動喇叭線或訊號線,有無方法藉著測量線材的電阻或傳導係數等數值,來預測聲音會變厚還是變薄呢?


我覺得這是可能的,只是非常麻煩.
針對傳導線來說,要先有辦法測出於每個頻段的阻抗,光這一點如果不是廠商很難有設備測的準.
AMP也能這樣測,輸出端用不同的固定負載模擬喇叭於不同頻段的阻抗,再用不同的頻率來測量輸出的電流量為何,這樣也許能把某部份量化出來.
一直認為音響事件科學的事不是玄學,既然是科學就有方法量化只是容不容易測試.

soccer 2003-03-17 01:50 P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cosmoboy
soccer 大大教訓的是,小弟知錯了。。。。。。:cry:

沒那麼嚴重啦.....(汗)

我只是剛好想到有很多人把"電腦資料跟音樂資料"當成一樣的東西.然後說出什麼數位訊號絕對不會出錯之類的話.

這種典型的一知半解. 搞不清楚還自以為是的人. 一直存在著. 特別是一些以電腦玩家自居的更是如此.......我被這些傢伙搞的很不爽過.......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cosmoboy
其實我不是要抬槓,我是真的很想知道「為什麼」?例如「marantz比yamaha厚聲」這種事,如果有一天能夠用數據證明,或者找出其原因,以後大家聽音響的變化性就更多了,甚至可以隨心情調整聲音厚度(瘋了)。。。。。

只是要隨心情調整聲音厚度的話很簡單啊

BASS旋鈕轉下去就是了...這是在100Hz的地方做等化.

要變化的話. 弄個EQ來玩玩就可以了...


至於「marantz比yamaha厚聲」.這就是設計理念跟方向的不同. 然後廠商在以自己的"KNOW-HOW"來調整聲音走向...

岔個題.
廠機還可以看廠牌來行事....玩DIY真的會哭出來啊....為什麼WIMA電容會是厚聲啊....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cosmoboy
如果把問題簡化一點,不知有無可能。例如說:同樣的器材跟擺位,只更動喇叭線或訊號線,有無方法藉著測量線材的電阻或傳導係數等數值,來預測聲音會變厚還是變薄呢?

這倒讓我想起了. VDH的線會公佈電容電感阻值等資料....

可是光看這些數字. 還是判斷不出聲音走向啊............

不過據經驗法則(這算一種KNOW-HOW嗎?). 多蕊線的聲音會比較厚實. 單心線的聲音會比較凝聚.

當然. 也有例外........

670 2003-03-18 11:52 AM

今天他們公司回信了

1.明天會退錢給你
2.AMP6.3T 這是壹臺很特別的 數位 D類放大器 (FET 後級)
(市面上還很少)
若你不了解 我也不想講了
3.規格是 0.002%=150W/8 OHMS 1%=250W/8 OHMS 10%=300W/8 OHMS
4.外銷價格為 USD 260美元 你說呢?
5.客戶永遠是對的不滿意可以退貨 (這是我們的原則)

TTEC

670 2003-03-18 11:56 AM

或許我真的不了解吧...
但至少我拿去實際推過
看來真的跟他們公司無緣...
所以我回了他
這封信
-------------
謝謝你的好意
及肯退錢給我 ^_^

我知道我在信中講話很 衝
但我是故意的 <---但沒惡意
只是想讓你了解
我心中的不滿而已
如果你認識我這個人
我保證你一定覺得我不是那種人
玩音樂的人
誰想罵來罵去的呢?

但音響這種東西
真的是 "耳聽為憑"

你如果不相信
你可以走趟音響店
把那台後級拿去推任何喇叭

在跟原本音響店用的後級比比看

不比音質
只比 "推力" 即可

相信你就可以了解我的感受
以及為何我會一直強調我被 "騙" 了
真的
那台推力真的沒有那麼大
我敢跟你 "保證"

那李先生
換作是你
你敢跟小弟"保證"什麼事情呢 ?

大家一起來討論討論 純聊天

其他網友都說要我在給貴公司一次機會
但我想很難吧...
如果我人住桃園的話
或許有可能

誠心的謝謝你

劉先生

音響是很深奧的學問
規格是一回事
實際表現又是另一回事

多聽多學
不要侷限於自己的小圈圈裡
踏出一步
海闊天空

只想好好聽音樂 ^_^
----------------------
如果有心
那他應該會回我
如果沒有
就順其自然吧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0:10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