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Gogoro電動機車預期價格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74369)

dmwc 2015-04-01 11:45 PM

引用:
作者nawtequalizer
.......
這種價格他們不怕賣不出去嗎?
還是賣不掉後才向政府哭訴要求一台補助10萬?

應該是初期研發就有補助款拿,然後設定電池交換站也有補助金可拿

ck78934 2015-04-02 12:17 AM

整體看起來,還不如U拜的效益 :laugh:
與其花大錢搞這個,不如直接把公車改吃天然氣(吃電池還是算了),限制進入北市的汽車總量,花錢直接補助搭捷運和搭公車的(壓到很低)~
柯p我看是不會編大錢補助這玩意...他太會算了 :think:

會看不出這群人在玩啥嘛?可惜好市長下庄了,不然又多一條不清楚的帳(嚴格說來,應該是像北市搞的無線上網服務吧?花大錢,沒效果,商人笑呵呵)

Beagle2 2015-04-02 12:33 AM

不太懂機車...除了價錢外,後續維修保養也是個問題吧!

可以推估除了輪胎,多數零件應該無法跟一般機車通用,

感覺除了電池搞月租賺一手,連維修還要再被扒層皮... :stupefy:

ck78934 2015-04-02 12:45 AM

這種吃電池的車,定位應該在會買重機的人上,而且是買紅牌的....那我覺得定位還算正確~因為這群人花得起,也願意花,這樣定位品牌形象就像特斯拉不過一整個車型性能就要大改(不知道有國際品牌了沒?).....邁向全世界的市場才有搞頭,要炒股價才容易嘛
在柯P主政,別想撈他油水了...
失敗~~~大筆本金花在沒希望的方向上 :laugh:台灣商人的思維....想領補助賺錢的.....在外國人來看...這是棄大取小吧?

bigDDD 2015-04-02 01:15 AM

引用:
作者Beagle2
不太懂機車...除了價錢外,後續維修保養也是個問題吧!

可以推估除了輪胎,多數零件應該無法跟一般機車通用,

感覺除了電池搞月租賺一手,連維修還要再被扒層皮... :stupefy:

可能不用換四行程機油吧
還有可能只剩齒輪箱的油要換
如果是皮帶驅動那也要注意皮帶的壽命
感覺除了電池維修費應該會比普通機車省

rainwens 2015-04-02 09:21 AM

引用:
作者SpiceAndWolf
看他的置物空間...
此外100真的沒很多
很多人通勤一天大概就要這距離
而且不能自己充
下大雨你也得去交換站
也沒公布詳細數據及測試環境
例如負重多少定速行駛還是如何
示範急煞也不代表加速能力
不如看看是否可以翹孤輪之類的

置物空間的確不夠大,被電池佔住了....可以裝菜籃嗎? :laugh:

傳統125加滿油約跑200km,100km是差一截,但跟50cc比已差距不大,
只要充電站夠密集,去換了就走,其實也還好,而且至少比以前有進步。
不能自己在家充也沒差,汽油車我們也沒不會沒事買油回家加...... :D

這款賣不好是有可能,但技術有精進,之後若能再突破自然就更具吸引力。

cys070 2015-04-02 09:24 AM

能自己充電,充電站問題就比較小

回家就拔起來充電,出門在裝上去


不過現在問題就是廠商搞法就是想賺你電池錢.......
寧可讓你顧路,一點都不便利

Mozohung 2015-04-02 01:36 PM

以我的觀察,在鄉下地方的巿區,很多人騎電動車,是休閒車,不是[電動機車],後者要掛牌,要戴安全帽.因為短程,所以還好.長程一點的就太慢了.一台一萬多到兩 三萬居多.很多是給老人或沒駕照的人出門買東西方便的.它們的缺點是,零件幾乎都是專用規格,包括電池也不太一樣,又貴又不耐用.皮帶和煞車易磨損.

我覺得價格因素也很重要,門檻太高的話,很難普及.

abo5738 2015-04-02 01:54 PM

Gogoro電動機車預期價格
 
不親民的價格 不好看的外型 叫誰買?

P&W 2015-04-02 02:17 PM

左岸鉛酸電瓶的電動車,最便宜一台才台幣六千,一般不會超過台幣一萬,續航力慢慢騎還是有三十到四十公里,換鋰電大概就是加四千台幣,就算是山葉出品品質好的電動車,一樣吃鉛酸電瓶的,也才台幣一萬五而已,這台是在貴三小.............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7:33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